江南JNSport体育

世界雨极印度乞拉朋齐年降均雨超1万毫米为何还严重干旱?

2025-08-18 12:49

  过去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印度的乞拉朋齐这个地方被专门提及。因为它是全球年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被称为世界雨极。但是教科书并没有进一步说的,贵为世界雨极,这里一年中也会有几个月出现干旱乃至严重缺水的情况,这究竟是为哪般呢?

  乞拉朋齐,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卡西丘陵的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根据气象资料,1860年8月至1861年7月,这里的年降雨量达到22987毫米;1960年至1961年更是刷新至26461毫米;即便是在寻常年月,它的降雨量也是在1.15万毫米以上。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全球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平均年降水量为75毫米,乞拉朋齐一年的降雨量抵得上撒哈拉沙漠150年。我国的海南省年均降水量大约在2000毫米左右,算下来也只相当于乞拉朋齐的六分之一。

  如此丰沛的降水使它在全球气候记录中占据独特地位。然而,与这一极端湿润形象形成尖锐矛盾的是,乞拉朋齐在旱季竟陷入严重缺水的困境。当地约6000名居民,主要为卡西族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间被迫步行数公里外运水求生。

  原来乞拉朋齐的降水分布高度集中于雨季,全年98%的降水集中在3月-10月,尤其以6、7月为顶峰,占全年总量的五成。这种降雨模式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卡西丘陵呈东西走向,东接缅甸的阿拉干山与那加山,形成一个向南敞开的巨大漏斗状谷地。每年西南季风从孟加拉湾裹挟巨量水汽北进时,遇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被迫抬升,水汽在乞拉朋齐所在的迎风坡剧烈凝结,形成持续性暴雨。

  然而,当10月季风消退,从11月至次年2月,该地迅速转入旱季。气象数据显示,此时月均降雨日数骤降至1-3天,12月平均降雨量仅10.3毫米,几乎滴雨不落。这种“旱时无滴水,涝时如倾盆”的极端季节反差,是水资源供给断裂的直接原因。

  乞拉朋齐位于陡峭的南坡山坳,地表岩层以石灰岩为主,裂隙发育,雨水难以在浅层土壤中滞留,而是迅速渗入地下暗河或沿坡面急泻而下。同时,该区域缺乏天然湖泊与蓄水盆地,雨水汇入山溪后直接冲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无法在当地形成可持续利用的水体。

  更严峻的是,人类活动放大了这一自然缺陷。为满足生活与开发需求,当地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森林本是重要的绿色水库,其冠层可截流雨水,落叶层能增强土壤吸水能力,根系可固土防蚀。但森林覆盖率下降后,地表加剧,水土流失恶化,土壤层日益稀薄贫瘠,进一步丧失涵养水源的功能。失去植被保护的坡地,使雨季降水毫无阻滞地奔涌入河,旱季则迅速干涸,形成降水虽多,存水无望的恶性循环。

  尽管乞拉朋齐年复一年承受暴雨侵袭,但当地从未建设有效的水库或大型储水工程。雨水既无法被收集,也无法被净化保存。在雨季,浑浊的洪水夹杂泥沙奔流,难以直接饮用;而旱季来临后,仅有的溪流断流,浅层地下水因岩溶地质难以开采。居民被迫每日往返数公里,从山谷低地的水洼或尚未干涸的河床取水,运回陡峭的山村。这种原始取水方式不仅耗费人力,且水源卫生条件极差,引发肠道疾病的风险极高。

  这几年生态退化与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使得乞拉朋齐出现极端降雨事件频次增加,在2022年曾出现单日降雨量超1000毫米,三天时间内降雨量达2454毫米的现象,比我国绝大部分国土一年的降雨量还多。

  这种“集中、猛烈”的降雨模式,加剧了水土流失与径流速度,减少了地下水补给机会。土壤贫瘠化更是雪上加霜,长期冲刷使腐殖质流失,土地无法支持农业,居民失去粮食自给能力,被迫依赖贸易维生,形成“缺水—贫瘠—贫困”的链条式困境。江南JN体育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