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JNSport体育

乡村振兴着笔墨 红色沂蒙绘新篇

2025-08-22 01:05

  蒙山高,沂水长。在抗战时期,革命先烈与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叙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史诗赞歌。而今,沂蒙老区正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为魂,以普惠金融改革试验为田,书写着沃畴千里、村韵和美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2020年9月,临沂市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来到临沂,东高庄红色文旅展演感人至深,坡石桥村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装备先进,卢官庄合作社的耕作机械让人大开眼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成果展示生动精彩。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动力、在促进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发展方面的支点作用,给《金融时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炎炎夏日,滴汗如雨,却阻挡不了游客的观看热情。在革命歌曲《跟着走》的诞生地——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 “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实境沉浸式红色主题文献剧场正在火热上演。

  临沂市四雁工程办公室(农文旅融合发展专班)负责人龚宜超介绍,东高庄村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朱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现存抗大一分校旧址、元帅旧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挖红色文旅资源开发,沂南县重点打造“我在东高庄——沉浸文献展演”项目。项目由沂南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承建,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通过剧目展演、互动情境体验,演绎当年抗大一分校的学员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战斗的日子,实境体验让观众沉浸式感悟艰苦岁月里的革命生活,讲述的革命故事感动人心。东高庄村还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的文艺合作社,表演《沂蒙山小调》的梅大娘已经70多岁,她告诉记者,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培训下,很多村民成了展演剧场里的演员,每场演出都有收入。

  2018年7月,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在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中,“探索试点金融参与村庄规划”成为首项改革重点任务。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剑介绍,2021年起,临沂市启动了精品村庄规划实施工程,创新“金融+规划+土地”融合发展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有关部门建立金融参与村庄规划专项协调机制,探索成立了熟悉信贷政策、产业政策、项目投融资规划、村庄规划等专业知识的金融规划服务团队。充分发挥金融在参与村庄现状调研、规划编制、建设实施的全周期支持作用,聚焦村庄规划项目建设中的融资缺口问题,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规划辅导、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探索出美丽宜居、产业园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四个模式”。东高庄红色片区正是红色文化模式中的精品村庄。截至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沂南农商银行融资1000万元,另外,东高庄村获得乡村振兴贷款1502万元。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详细规划科科长张海东表示,东高庄红色百千工程示范片区辖12个村组,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一体推进红色文旅项目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惠及人口17726人,是临沂市试点金融参与村庄规划的典型样板。目前,“我在东高庄”红色文旅项目已集党员干部教育、红色教育研学拓展、地方传统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文艺合作社能够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元。据东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麻厚波介绍,安置区规划的6栋新住宅楼已经建成,村民准备今年10月份入住。

  在临沂市乡村振兴工作中,“聚力片区建设、带动全域振兴”是重要途径之一。按照地缘相近、禀赋相似的规律,临沂市编制全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总体规划,划分639个片区,每个片区10个村左右。根据片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片区内一街一景观、一村一韵味的乡村新面貌逐步显现。片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催生出融资需求。据统计,试验区批设以来,临沂市金融机构累计向村庄规划建设领域投放贷款超400亿元。围绕产业振兴、乡村文旅、返乡人才创业等重点领域,银行机构创新推出信贷产品340余个,累计发放贷款超2000亿元。

  “这是咱们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郭泥塑,这款产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赶集的时候经常玩,采用本地的泥手工制作,包括上面的画也是纯手工绘制。”走进临沭县青云镇沙窝村,“沂蒙好栗”乡村振兴片区负责人纪玉洁现场展示了小郭泥塑、铜板刻画、蓝印花布等传统工艺。据纪玉洁介绍,片区涵盖10个行政村、2.9万人,开发出金滩栗海郊游线、柳编文化青少年研学线条和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青年造物基地、墨林营地等新业态,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300余户农户加工文创产品。“旺季每天来旅游体验的游客达5000余人次,原来很多在外打零工的村民,现在一家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纪玉洁说。

  “原来村里的插花地太多,土地不成块,耕作成本高。又缺少技术人员,单产效益低。”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理事长卢洪本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合作社与金丰公社合作“双社联合”,以村集体整合流转土地,金丰公社进行“耕种管收”全程管理。

  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布局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临沭县金丰公社负责人董书通介绍,在这种模式下,将原来零散、小规模的种植地块集中起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精准化管理。目前,临沭县金丰公社有深耕犁、旋耕机、无人机等各种农业机械800台。其中大疆T70无人机可承载50公斤农药和肥料进行作业,1分钟就可撒完。

  在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金融提供了关键动力。工商银行临沭支行副行长伏祥佳说:“2022年下半年,工商银行推出了‘双社联合’贷款,对以临沭县金丰公社以及卢官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代表的50多个农业合作社,投放了1亿元的信贷支持。”经过几年发展,卢官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吸纳入股土地1500亩,合作社在保证每亩土地每年800元保底收益的基础上,经营产生的收益扣除生产投入和托管费用后再按比例分配。卢洪本补充说:“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种植后,不仅提高了单产效益,田地里小的水沟、界限、田垄联通后,还增加了四五十亩耕地面积。”

  实际上,临沂市靠近山地丘陵地带的土壤并不肥沃。不过,临沂携六河贯通之便利,承长三角辐射之优势,做强富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以“物流之都”通江达海、南接北容的同时,也逐渐打响了农业特色产业“沂蒙好例”品牌。

  临沂市将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答题,大力实施清源、强基、培优、创品“沂蒙强社四大行动”,使得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在沂水县高桥镇沙岭子村,保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工人们正在抓紧将刚挖出的芋头集中装箱。合作社理事长王保杰告诉记者,沙岭子村临近沂河,沙质土地非常适合种植韭菜。他于2020年创办了合作社,带领周边村民专业种植韭菜,后来又研究出韭菜、芋头、土豆轮种技术,提高亩产效益。现在合作社已经通过了绿色认证商标,稳定供应青岛的电商和超市,实现年净收入120余万元,不仅带动了合作社农户致富,还吸引了周边村的农户来打工。

  在临沭县蛟龙镇坡石桥村,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派驻邢凯介绍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目前全村共有127户村民入股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500亩,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6万元。坡石桥村村民吴玉洪表示,“自己不仅获得了流转土地和分红收益,农忙时他还在合作社打工,活少的时候每天80元,活多的时候100元。”此外,在的助力下,坡石桥村深耕6个高标准农业大棚,开展“菌果菜”轮作种植,对接临沭县华诚连锁超市开展订单式种植,2024年带动户均增收1500元。

  大力支持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家服务“三农”的银行机构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数据。去年以来,农业银行临沂分行累计支持合作社221家,发放贷款4.42亿元。截至目前,邮储银行临沂市分行已累计服务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788户,累计投放贷款59.66亿元。临沂全市农商银行为53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31.75亿元。

  有了金融活水的浇灌,临沂市“土特产”资源得到深入挖掘,特色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以临沭县为例,逐步形成“北瓜南豆、东莓西栗、中间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产业发展格局。

  试验区的价值在于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在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展示中心,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特色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绿色金融等改革成果得到集中展示,金融服务乡村规划、沂蒙金融超市、田园综合体等内容丰富生动。

  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副行长克向东表示:“临沂市生态资源丰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因此,在金改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全力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依托金融支持沂河新区绿色低碳转型综合性试点,创新‘临碳贷’业务模式。”该模式以企业碳账户体系为核心,通过第三方科技平台赋能,实现绿色企业精准识别与碳排放的科学测算,将碳评级结果嵌入银行授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蒙阴县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并在桃墟镇的安康村、百泉峪村先行试点,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核算,形成山东省首个村级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绿色银行”,通过集中收储和规模整治生态资源,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与生态资源相挂钩的“生态贷”产品。

  2022年以来,临沂金改试验区在沂水县、费县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试点基础上,将这一机制在全市推广,引导金融机构依托美德积分和信用评价,加大涉农贷款规模和融资支持。截至今年6月末,临沂市累计发放美德积分贷款392.8亿元。

  为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临沂市搭建了山东省首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综合信息平台“融沂通”,通过信用画像为涉农主体、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截至今年6月末,“融沂通”平台已实现涉及工商、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579个数据项的江南JN体育共享,覆盖临沂市150余万家市场主体。全市136家银行、保险、资本管理公司等机构发布1234个金融产品,对接发放贷款864.73亿元。

  此外,临沂市各银行机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结合景田、水体、林地、村庄等地域特色,深度解读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特色购物等乡村旅游项目融资需求,倾斜绿色信贷资源,支持打造了朱家林、尹家峪、东蒙乐华等田园综合体,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企业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

  耕耘五载,收获颇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统计数据,经过近5年探索,试验区3个典型案例在全国转发,31项创新做法在山东省推广,入选了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888.8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37.5%。

  从红色热土到旅游胜地,从产业发展到乡村规划,从服务升级到制度创新,沂蒙大地生机盎然,改革创新的律动从未停歇,普惠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不断演绎。

  ② 临沂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展示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创新情况。

  ③ 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金丰公社“双社联合”服务站的农机。本报记者 李文龙 摄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